|
執筆:簡炳權 卓智理財服務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
【明報專訊】
本港現時約有 27 萬家中小企業,佔全港企業總數 98%,合共聘用了約五成的私營機構僱員,可見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對本港經濟發展何其重要。 基於其經濟角色,銀行對中小企業一直都願意提供各種不同形式的貸款產品,尤其是在政府信貸保證計劃之類別貸款,例如營運設備及器材信貸保證、應收未收帳信貸保證等等貸款,只要他們符合審批條件,銀行過往都樂意提供借貸。
不過自從發生了金融海嘯之後,這類型的貸款似乎名存實亡,並漸漸消失於無形中。筆者曾為幾個有這方面貸款需要的中小企業個案,嘗試向 36 間已簽約接做政府信貸保證計劃的銀行查問,但大多數的回應都是不會考慮其申請,其餘服務態度較好的銀行則表示只會對一些相熟客戶提供貸款而已。
政府擔保高 銀行愛做新計劃
為什麼銀行一下子完全拒絕為中小企業提供此類既有的貸款服務呢?究其原因,相信是與政府在金融海嘯之後提供新的「特別信貸保證計劃」有關。新的信貸保證計劃是由政府提供八成之信貸擔保,目的是協助個別企業在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下,較容易取得貸款,其用途主要是用作支付一般營運開支,以解決資金周轉問題,而在原有的信貸保證計劃下,政府則只擔保五成,旨在協助中小企業向參與本計劃的銀行取得貸款下,作為(1)購置營運設備及器材及(2)一般日常的營運資金,而最終目的是協助中小企業提升生產力和競爭力。
雖然新舊兩種信貸保證計劃在貸款用途方面有相近之處,但借貸目的、貸款形式等原則性問題則有一定之差異,中小企業在申請這類貸款時,很多時會礙於貸款目的及其額度的限制而未能兩者兼得。假若銀行只基於這兩類政府信貸保證計劃產生之風險各異的問題,而只 重於做「特別信貸保證計劃」的貸款而放棄在原有之信貸保證計劃下衍生之貸款產品,那麼就等於忽略了有這類貸款需要的中小企。
在過往十多年間,銀行的「跟風」及急功近利的營運政策有目共睹,例如最近他們又改變了約一年前收緊樓宇按揭業務的策略,一窩蜂爭奪樓宇按揭市場,雖然受到金管局勸喻,亦盡量以歷來最優惠條件爭取按揭客戶。 諸如種種例證,都反映他們在視野上未能高瞻遠矚,營運方針稍欠長遠計劃,這樣會削弱他們整體的競爭及盈利能力。
這種現象如果繼續下去,相信對社會經濟發展及民生並非好事,幸好,上星期聽到某大銀行宣布將會招聘一些退休人士,專門提供有親切感的服務予高齡客戶,對提供長者就業機會及提升自身競爭力有正面幫助。只要銀行多推動類似策略,處處彰顯企業責任,對銀行豈不是更有利嗎﹖
年近春節,又是銀行忙於為市民換新銀紙的時候,希望銀行藉此宣揚及鼓勵更多市民使用半新鈔去封「利市」,一盡環保的責任。最後,趁虎年新春佳節,祝各位讀者萬事勝意,虎虎生威!
歡迎來信提問,傳真:2869 0630
電郵:edmundkan@splendorf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