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2016-11-30
為什麼清明節要祭祖
清明節的活動,當然不止重於形式上的墓祭、家祭,在從前是應由宗親長老,講述本家族內的源流和租先的志業,使後輩子孫能獲得充分的瞭解,表達慎終追遠的意義,加強宗族間的互動與聯繫。

清明節的相關傳說

寒食節由來:

相傳春秋時的晉文公(重耳)為晉獻公的次子,因為獻公寵驪姬,想立驪姬的孩子當太子,而殺了正宮太子(申生),接著又想殺二太子重耳,於是重耳逃亡了19年,其間有多日未進食,而隨從判之推割下了自己的大腿肉煮給重耳吃,當時的重耳心中十分感動,於是回國當上君王時重賞隨從,但唯獨介之推沒有重賞,介之推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偕同母親隱居綿山,不願再下山,晉文公知道後十分慚愧親自勸他下山,但介之推不肯所以晉文公放火燒山想逼出介之推,沒想到介之推與母親寧可被燒死也不願再出來,就這樣母子倆人活活燒死在山中,晉文公見了非常哀淒,建廟紀念介之推,並下令全國每年此日禁火冷食,後代稱「寒食節」,自唐朝開始就有在「寒食節」上墳祭拜的習俗一直延用至今。

 更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就有用木鐸警告人民小心火燭之意,以免因為天乾物燥而發生火災或森林大火,而後演變為禁火長達一個月來徹底防患火災,因此在這個月內所吃的食物都是乾糧或冷食,所以叫做「寒食節」,而後卻發現人民吃上一個的寒食有害健康,於是又下令縮短為三天,後來又稱為「三日節」或「古清明」,寒食天當天早上必須先拜家中的祖先牌位,然後再到墳上祭祖,直到一千多年前的宋朝,由於漢人被胡人逼到南方而祖先的墳墓也隨之南移,漢人一直想再回北方故土,於是每年的祭祖就變得格外重要,使得為了分辦漢胡人氏,掃墓的習俗就成了大規模的集體行動,從此寒食節即演變為清明節。


清明節相關的活動

賜火:
相傳在「寒食節」這天例不舉火煮食,原為了紀念介之推被焚之意,而直到「清明」才可舉火,故清明的火稱為「新火」,且由皇帝在清明這天舉行「清明賜火」的活動。

春祭:
一般來說科祭在「重陽」,春祭則在「清明」,此風俗是為了追思祖先的傳統節日,並選在這天舉行家族宗祭儀式、並在各宗親祠社或野外墳場舉行「春祭」以告慰祖先之靈。

踏青:
相傳古時侯在清明節這天,婦女們皆穿著新鞋往郊外行走,意為「踏青」,古時侯的婦女不可隨便出遊,而清明這天由於春回大地、風光明媚,因此婦女們可趁此欣賞大自然景色,於是演變成清明節這天不僅能對祖先表達思念,並能全家出遊踏青。

插柳:
在(夢華錄)中「子推燕」一段來看,可知這個活動已盛行許久,劉克莊的詩中也有「寂寞柴門村落裡,也隨掃柳記年華」,可見不分城鄉,在清明這天連那寂寥的山村也要插上一枝青柳完成清明習俗。

節蛋:
是指在清明當天吃雞蛋的意思,如同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一樣重要,每年這天此習俗絕不可少;而清明節蛋又分「畫蛋」、「雕蛋」,前者可吃,後者僅供欣賞。

拔河:
此活動由唐朝演變而來,唐朝中宗在清明節時命令群臣作拔河遊戲,以大麻綆兩根綁上十幾條小繩子並分別各執一端比力氣,延續之今則成為運動場上大規模的拔河比賽頗具意義。





上一則   |   回上頁   |   下一則

關閉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