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法學院 (JD & LLM) 申請者心得

哥大JD錄取者的申請經驗談


本文作者來自學律的J.D.申請者,目前已收到哥倫比亞法學院的J.D.項目錄取。



尤其是在今年J.D.申請人數增加難度加大,申請更加嚴峻的情況下。這位明年就要進入哥倫比亞法學院的申請者,將本次申請季的經驗和總結記錄下來,希望為後來的申請者提供借鑒和參考。



以下為學律申請者撰寫原文,經授權發佈至學律網站。

作者聲明:本文並沒有受到任何機構、任何形式的贊助。

2017年11月28日,當我打開郵箱,驚喜地點開了哥倫比亞法學院Early Decision 的Offer時,我就知道我這一個申請季已經令自己滿意地落下了帷幕。

時間線

簡單說一下我的時間線,申請美國法學院JD項目是我從大二(2016年)就作出的對未來的規劃,2017年春天前往美國T20左右的一所法學院交換學習,確認美國法學院的學習模式自己比較適應並喜歡,3月中旬至6月下旬專心準備第一次LSAT考試,從七月中旬出分開始準備申請,一直到十月底十一月初完成投遞,十一月底塵埃落定,一路的順利一部分歸功於盡人事聽天命的運氣,當然更離不開周圍人的幫助與支持。

PS的重要性

有很多人都跟我說法學院申請中PS幾乎是不重要的,主要看申請者LSAT的成績,甚至有人說比重占到了四分之三之多。

我的看法是:首先,從法學院錄取委員會的角度來分析,他們很難判斷在標準化考試中多考了一兩分是運氣使之然,還是這個學生明顯優秀於另一個學生,加之近些年來從我個人的經驗來看,大陸本科生申請JD的人數明顯增加,而且大家都非常擅長於考試,170以上的成績(超過了很多學校的median)比較常見,很難說是一個申請者傲視群雄的優勢了。

此外,陸本申請者的GPA是被LSAC換算成等第的,在不同法學院計算entering class GPA並互相攀比中起不到任何的幫助,所以很難說法學院錄取委員會會非常看重相同等第內的細微差別,甚至我認為AA也並不會有什麼顯著的劣勢。

再次,很多申請者都是K-JD,從幼稚園到現在都沒有踏入過社會,申請時能體現出來的背景都大同小異,很難讓人耳目一新,所以如果能在PS中展現出自己的獨特性,展現出自己能為法學院帶來多樣性,那麼在硬性指標相差不大的情況下,申請的優勢會大大增加。

找代辦的原因

首先,我希望更多、更全面地獲取有效資訊,一個人從學校官網新聞、外國人大量使用的論壇、數據分析網站上流覽、歸類、總結數以萬計的資訊量是很累的,我們無法實地考察每一個法學院,但在針對不同法學院表達自己的申請意願時又必須要有個性化、獨特的東西,能激發起招生官的認同與共鳴,全職且專業的代辦就能針對我的需求提供這樣的資訊。

而且代辦的優勢在於歷年來或成功或失敗的樣本經驗,這也是為什麼我選擇了學律,我會比較看中一個代辦是不是專門只針對法學院申請以及是不是全職,還有就是第一次去學律的時候Eri拿出了一本比casebook還厚的2016年申請結果,全是admit email,當時覺得多了一些安全感吧,雖然說每一位申請者的教育背景、生活環境迥異,法學院也一直說他們在招生中不會對某一類profile的申請者有偏好,但是總可以摸索出一些經驗,避免一些雷區,比如申請的時間把握,法學院偏好什麼背景的推薦人,面試的技巧,在合適的時間給學校發送LOCI等等。

又比如從經驗看,哪些學校會有yield protect,所以要寫why essay;學校說的optional essay和voluntary interview究竟是不是真的可以不選,這種資訊確實是決定性的,如果錯誤地相信了某學校所謂的voluntary interview而不去面試,那我們就waitlist見了。

整理閱歷,突出特點

其次,我認為代辦最重要的一個功能是幫你整理自己的人生閱歷,發現自己可能之前忽略的一些靈感。

捫心自問,我曾經一直覺得我選擇法學院純粹是出於未來職業發展這種比較功利的考慮,或者說受到了周遭環境的影響,比如說學長學姐成功經驗的催化或者同輩競爭的壓力,但其實真正在與Eri的交談中我發現確實有一些內在的性格因素促使我走上這一條道路。

Eri在前期準備的時候事無巨細地詢問了我從初中以來的各種經歷,我在他的引導下寫了大量的素材,有些甚至非常淳樸、非常幼稚,像是我高中未接觸法律之前對這個中美兩個不同社會的看法,但是這些素材確實定義了我是一個怎樣的人,我是怎樣慢慢鋪設出一條人生的道路的。

Eri對於PS的看法我非常認同,一方面法學院希望通過閱讀PS瞭解申請者,另一方面也想通過PS認識到申請者寫作的邏輯架構。PS不能寫成擴充版的簡歷,應當是通過敘述體現一個人逐步明確其人生目標的過程,甚至讓讀者都被說服,千篇一律是不可能說服人的,因此真誠、獨特真的很重要。

比如說我的三份實習,都算是比較常見的,一份國內大所,一份public service,一份學術相關。經歷普通並不要緊,關鍵是要挖掘出自己的思考,自己有深度的想法,轉化成對未來方向的一份驅動力。代辦的功能絕不是幫你編故事,把你塑造成一個陌生的人,而是讓我們發現自己為什麼適合法學院。

Native Speaker的文書

再次,代辦的另一個重要作用在於有native speaker幫助修改文書,我也是我選擇學律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吧。

中文與英文的語言邏輯很不一樣,即使我對自己英文寫作的能力很有自信,我也時常發現在寫作中會出現非常翻譯腔的表達,以及有時會出現語句不夠精煉,不夠有力的地方。

學律非常負責,而且效率很高,我對於PS語言的要求還是很高的,經常會出現一篇文章改六七稿,學律也盡心盡力地滿足我的要求,在我要求的時間內發還給我。
 

秘書小幫手

最後,學律還提供了非常負責的團隊成員。推薦信、成績單複雜的寄送程式,十幾所學校網申系統的初步填寫大大減少了我需要做的事,畢竟我大四也並不是很輕鬆。我在檢查的時候也發現基本上填寫得毫無錯誤,在此給她點個贊。

最後想要說的話

我覺得自己是比較幸運的,LSAT一戰就比較滿意(170初頭),所以能夠先發制人,這也是Eri為我制定的策略,在法學院rolling basis的操作流程下,越早行動機會就越大。

在頂尖法學院紛紛接受GRE成績的大潮下,我相信越來越多的法學院會接受GRE成績申請,那麼可想而知法學院對學生diversity的要求會更加大,LSAT成績大概也會不復以前那樣決定性的作用,申請者估計得更多地開始思考為什麼自己適合法學院,自己的經歷與經驗能給法學院的發展帶來什麼助力吧。



上一則   |   回上頁   |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