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介紹

佳里埔頂通興宮 P10 10大字 

商品編號:12E210001-13G260001

P10  10大字  單面  有框   字幕機

顯示面積:
320 × 32 公分


箱體尺寸:
327 × 39 公分 


埔頂位通興里,因昔日為海岸線旁的海坪,先民在較高的海埔定居而稱之為埔頂,此地的庄頭廟為通興宮,主神為楊府太師


通興宮三王二佛的廟宇系統,據廟誌記載當時黃姓先民渡海來台時,自大陸迎請楊府太師普庵祖師池府千歲梁府千歲康府千歲五尊神明,其後子孫各分得一尊神明供奉,而埔頂的通興宮則是分得楊府太師,陪祀梁府千歲、普庵祖師、天上聖母、聖母娘娘等列位尊神。
 

三王」分別是梁府千歲、康府千歲、池府千歲;「二佛」指的就是楊府太師、普庵佛祖。

「三王二佛」情同手足,守護著溪南寮等五個村庄,村民之間透過「三王二佛」的信仰,聯繫感情,相互扶持。


三王二佛是從何而來?

明永曆十五年〈公元一六六一年〉,我先人追隨鄭王勇衛黃安,來台拓荒,因昔航術未精,乃請康府千歲、池府千歲、梁府千歲、楊府太師、普庵祖師〈三王二佛〉等五尊神像護航,安然抵台。初居府城寧南羨仔林(今台南體育館一帶〉,後遷州仔尾一帶〈今永康一帶〉,再遷含西港大埔庄。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尊奉神旨,搭建茅舍奉祀唐山來台之五尊神像。

清咸豐年間,曾文溪改道,台江浮為陸埔,族人分散浮埔墾荒,因祭祀不便,道光廿一年(公元一八四一年)遂分奉神像,原樹仔腳分奉梁府千歲,竹橋七十二份分奉康府千歲,埔頂分奉楊府太師,溪南寮分奉普庵祖師,塭內蚶寮分奉池府千歲。

分奉後因康府千歲捉乩身為樹仔腳之村民,而梁府千歲捉乩身為竹橋七十二份之村民,所以兩村村民相信是神明旨意所以將奉祀神明互換,才形成今日之埔頂通興宮楊府太師塭內蚶寮永昌宮池府千歲竹橋七十二份慶善宮梁府千歲溪南寮興安宮普庵祖師樹仔腳寶安宮康府千歲

五庄頭為感情相當深厚的聯絡庄因此組成三王二佛聯誼會,而三王即池王、梁王及康王,二佛為楊府太師及普庵祖師。稱之為三王二佛。樹子腳 分奉康府千歲,並於咸豐二年(公元一八五二年)在庄中搭建茅舍奉祀祭拜,鎮守庄中迄今三百餘年。


而在每三年一科的台灣第一香路西港香即可看到三王二佛五頂神轎五位神明兄弟團聚並榮任為西港香的駕前副帥


目前擔任副帥之職宮廟為:
    副帥:埔頂通興宮(楊府太師)
    副帥:塭仔內蚶寮永昌宮(池府千歲)
    副帥:竹橋(七十二份)慶善宮(梁府千歲)(朱府千歲)
    副帥:溪南寮興安宮(普庵祖師)
    副帥:樹子腳 寶安宮(康府千歲)

 



上一則   |   回上頁   |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