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園地

2025-07-22
114年7月19~20日 主持人、司儀暨團康體驗研習心得

主持人、司儀暨團康體驗研習心得

竹東分會 邱姿瑜
第一堂課 由紳大講師 黃婉麗老師帶領我們認識「如何成為一位稱職的司儀」
       透過老師細膩的講解,我深刻體會到司儀不僅是台上的主持者,更是掌控整場流程與氣氛的靈魂人物。他們須具備敏銳的觀察力,眼觀四面、耳聽八方,能靈活掌握進行的節奏、處理突發狀況,並作為主辦單位與現場來賓間的重要橋樑。
     為成為一位稱職的司儀,需投注相當多的心力,概略可歸納為以下三大面向:

一、準備工作:打穩基礎、掌握全局
  • 司儀需充分了解活動主題與性質,廣泛蒐集活動相關資料,並反覆與主辦方確認內容。
  • 根據「人、事、時、地、物」等核心元素製作專屬腳本,強調活動重點,並參與籌備會議,協調流程內容。
  • 撰寫流程表與司儀稿並反覆修正,經主辦方最終確認後進行彩排與定稿。
二、活動現場:全場掌控、臨場應變
  • 活動當日需提早抵達場地,熟悉動線與環境,確認廁所、茶水間等基本設施的位置,預作觀眾引導準備。
  • 檢查所有設備是否就緒,並與支援人員進行工作分配與機動配合。
  • 活動進行中應注意各節點銜接,活動結束後也需回顧檢討與溝通協調。
三、其他關鍵要素:
  • 儀容與服裝應符合活動正式程度。
  • 嘉賓介紹方式需慎重考量,展現對來賓的尊重。
  • 準備充分的司儀腳本與備案方案,提升應對突發狀況的能力。
  • 強調團隊合作精神,與所有相關人員攜手成就一場成功的活動。
     透過這次課程,我更加理解司儀背後龐大的準備工作與現場應對的責任,也更珍惜每一次站上舞台的機會。未來若有機會擔任主持人或司儀,我將以更嚴謹的態度與更充分的準備,努力呈現最好的自己。 
 
第二堂課是由 黃琇瑾老師講授「唱跳活動設計與帶領」課程
     此次的課程內容讓我對「帶動唱」的分類與帶領方式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對不同類型的帶動唱分類,如律動型、遊戲型、競賽型、創新型等,我了解到每一種類型都有其獨特的動作特徵與互動方式,能根據活動目標與參與者狀況進行靈活調整。這樣的分類方式不僅有助於我們選擇合適的歌曲,更能提升活動的趣味性與參與度。
     在帶領技巧方面,我學到了許多實用的原則,例如:帶領者要注意表情自然、聲音響亮、站位清楚,並能根據現場氣氛適時調整帶動方式。此外,示範帶領時也要特別注意動作清楚,尤其是面對動作較困難的部分,應該分解講解或放慢速度,讓參與者容易跟上。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帶領要適時加上提醒」這一點。在實際帶活動時,有時因緊張或忘記下一步動作,很容易讓節奏中斷,這提醒我要更熟悉歌曲內容,也要學會臨場應變。
     總體來說,這堂課不僅提供了理論架構,也強調實務技巧。讓我更有信心去設計和帶領不同風格的帶動唱活動,無論是帶小朋友、青少年或是長者,都能因應不同需求做出合適的調整,真正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
 
第三堂課是由康輔教育協會 胡瑋翰老師講授的團康活動帶領技巧課程
     透過這次學習團康活動的八大類型分類,我對團康活動的設計與帶領有了更清晰的認識。這些分類包括:認識型、肢體型、觀察型、反應型、音樂型、對抗型、任務型和表演型,每一種類型都具有不同的教育意義與活動特性,讓團康活動不再只是「玩遊戲」,而是更有目標性與策略性的互動過程。
   我特別喜歡「音樂型」與「反應型」的活動。音樂型活動像是透過簡單的韻律與節奏結合遊戲,例如「當我們同在一起」,不僅能帶動氣氛,還能讓成員更自然地投入;而反應型活動則能訓練參與者的專注力與臨場反應還要有豐富的學識與經歷,像「快問快答」這類遊戲,讓我印象深刻!不僅刺激又有趣,題目範圍還涵蓋:古(現)代文學、新聞時事、金融、琴棋書畫、現在流行什麼?天文、地理…等等,在在考驗參與者的知識與見聞。 
  因此,我也了解到每一種類型都可以依照參與者的年齡與能力進行調整。例如針對幼兒設計的認識型活動,可以用簡單的記名字遊戲幫助孩子互相熟悉;而年紀較大的孩子或成人,則可以透過任務型或對抗型活動提升團隊合作與挑戰精神。
  總結來說,這份分類讓我明白了團康活動背後的用心與設計邏輯。未來在實際應用時,我會根據活動目標選擇適合的類型,讓參與者在輕鬆歡樂的氛圍中達到學習與成長的效果。
 
第四堂課是由紳大 廖貴英講師,講授「聲聲不息──主持人的魅力養成」課程
  讓我對聲音的本質、語言的力量,以及角色表達的重要性有更深層的認識。
聲音不是駕馭,而是影響。
  課程中老師指出:「聲音應該是影響,而不是駕馭。」這句話讓我非常有感。以往我認為主持的關鍵在於「掌控場面」,但其實主持的核心,是透過聲音傳遞情感、引起共鳴,進而讓聽眾「願意被帶領」。
真我訊息與自我表達
  我們的聲音不只是工具,它也包含個人的認同。透過聲音與語調的控制,我們傳達的不只是內容,更是我們的情緒與信念。我了解到,一位成功的主持人必須先「認識自己」,才有辦法「說服別人」。
語言與聲調的魅力
  語言不只是訊息的載體,更是文化與情感的出口。不同語境下的聲調選擇與語言風格,是主持人專業的重要一環。老師還提到:「方言與科技」的融合,例如透過AI生成語音,也開啟了主持工作的新面貌,這點令人印象深刻。

三項運用技巧
  1.節奏掌控
懂得快慢、強弱、停頓,是吸引觀眾注意力的要素。
  2.情感共鳴技巧讓聽眾覺得你說的是「自己的故事」,這樣的主持才有溫度。
  3.修辭強化法適時使用對比、重複、押韻等語言技巧,有效加深觀眾記憶點。

角色的轉換與拿捏
  作為主持人,須因應場合切換不同角色(如:領場者、訪談者、氣氛推動者)。老師提醒我們,主持並非只是「自己想講什麼」,而是「觀眾需要聽到什麼」,這需要極高的察覺力與彈性。
  透過這堂課,我學會了如何從「聲音」、「肢體」、「語言」三方面建立專屬主持風格;理解主持不是演戲,而是真誠的互動與影響;我也學會了如何將情感與語調結合,成為有效溝通的橋梁。未來,我將持續練習節奏與表達技巧,讓自己成為更有深度與魅力的主持人。
 
第五堂是由金鐘獎得主&名主持人 朱家綺,講授 主持魅力課程
  這次參加《從心出發,打造你的主持魅力》課程,讓我對主持工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與體會,也讓我重新思考「魅力主持人」的真正內涵。
  首先,朱家綺老師以自身豐富的實務經驗,結合 NLP、表達訓練與個人風格分析,讓我們認識到主持人不僅僅是「拿麥克風講話的人」,而是具備引導氣氛、掌控現場、傳遞情感與訊息的「整合型表達者」。課程中提到「MI(心智識別)+VI(視覺識別)+EI(表達識別)」三位一體的演員/主持形象建構模式,以及7-38-55的溝通黃金比例,讓我深刻理解:語言內容其實只佔7%,而聲音語調與肢體語言卻決定了溝通的成敗。這讓我反思過去自己在說話時太過於倚賴內容準備,忽略了聲音表情與肢體的力量。
  此外,老師強調打造主持魅力的三大技巧:「肢體表現」、「聲音能量」與「專注聆聽」。這提醒我:好的主持人不只是講話者,更是用身體、聲音、眼神與觀眾互動的能量場核心。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老師說:「姿勢決定你是誰」,當我們想像自己是有影響力的存在,就能自然傳遞出魅力。這一點也讓我開始嘗試透過站姿與聲音練習來建立更自信的形象。
  最後,TPO(Target目標對象、Place場地、Occasion場合)法則,提醒我作為主持人必須因地制宜、因人設計表現方式,才能真正做到「觀眾導向」。
  總結來說,這堂課不只是提升我在舞台上的技巧,更讓我從「內在覺察」到「外在展現」做了全方位的進化。未來我將持續練習肢體表達與聲音控制,朝著更專業且具魅力的主持人目標邁進

第六堂課是由總會顧問 彭雪茵校長,講授土風舞簡介課程
  在美麗的總會顧問彭雪茵校長帶領下學習,我對「土風舞」這個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原來它是由英文 “Folk Dance” 翻譯而來,並且是一種反映各民族文化、生活習慣與歷史背景的舞蹈。每一個國家的地形、氣候和宗教信仰都會影響舞蹈的風格與特色,這讓我覺得土風舞不僅僅是舞蹈,更是一種文化的表現。
  在認識土風舞的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它在台灣的推廣歷史,我感受到許多人對這項藝術的熱情與努力。從1957年由美國人來台教學開始,到1968年後教育部推動成為全民運動,這段歷史讓我對台灣文化教育的豐富性產生敬意。
  課堂中雪茵校長優雅的身影及舞姿讓我目不轉睛,也因此學到了許多基本的禮儀與舞步,例如:單人舞、雙人舞、方塊舞等等,還有男女之間的互動與敬禮姿勢,這些都讓我對舞蹈的規範與美感有了更多的體會。跳舞的時候需要記住節拍、步伐方向,以及一些如跺步、滑步等動作,看似簡單但實際上需要團隊合作與身體協調,這對我來說是很好的訓練。
  學習土風舞的過程中,不僅讓我活動身體、雕塑姿態,也讓我學會如何在團體中協作,增進彼此的默契。此外,不同國家的舞曲也讓我大開眼界,像是美國的《鴨子舞》、日本的《詩情畫意》、台灣民歌《露莎蘭》等等,每一首都有其獨特的背景與風格。表單的底部
  原來,土風舞不只是一門舞蹈,更是文化、歷史與藝術的結合。我很慶幸有機會接觸這麼有趣又有意義的課程,未來也希望能夠繼續參與,深入了解更多不同民族的舞蹈與文化。





回上頁   |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