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簡鸞德
午間陽光微亮,我坐在北商教室靠窗的位置,氣氛一如既往地學術而平靜。總體經濟學剛下課,身後傳來細微塑膠瓶蓋旋開的聲音。我轉頭,一位長髮綁成高馬尾的女同學笑著遞來一瓶冰涼的「瑪綺」果茶。她眼神真誠,語氣溫柔:「給你一瓶,我們星期二班的,今天來這邊上課學習的。」
我有些驚訝,也略顯羞澀,便趕緊從袋子裡拿出我剛買的特大冰拿鐵當作回應:「我也有飲料呢!」她堅持說:「沒關係,我帶了好幾瓶,就是要交朋友的。」那一刻,彼此的善意在微笑中傳遞,一句「謝謝」在我們之間,開啟了陌生中的溫情對話。
下午第一堂課結束時,一個小插曲突然上演。前座同學不小心一動,我桌上的鮮奶茶整杯灑落,啪地一聲摔在地板,奶香四溢。我還沒反應過來,右後方那位送我「瑪綺」的同學後方,又一位財務報表100分的陸同學立刻站起,伸手遞來一整包面紙。我說我有濕紙巾,她卻堅持:「還是用這個擦乾比較好。」語氣平實卻篤定。我接過,低頭清理,擦完後又將面紙包還她,誠懇說:「謝謝,真的很感動。」
這些日常小事,不大,不閃耀,卻如午後陽光灑落窗邊,靜靜照亮我一天的心情。
在孔子筆下,這是「仁者愛人」的落實;在王陽明的哲學中,這是「知行合一」的自然流露;在小說家的眼裡,這是劇情裡最動人的轉折,不靠大事件、不靠對白密集,只憑一瓶飲料、一包面紙,就足以讓角色立體、讓人心被擁抱。
那一刻,我不再只是課堂上的一個名字,而是這段溫柔敘事裡,被好人好事靜靜擁抱的主角。
——簡鸞德

簡鸞德科普作家老師的寫作小教室
這段北商課堂互動經歷,從心理學、人際關係、孔孟與王陽明思想的角度,甚至從小說敘事視角切入,皆具有豐富的詮釋空間。以下為具學理與文學性的論述,並輔以引用與頁碼標註,供您納入論文、演講或寫作中使用:
一、心理學視角:人際互動與互惠行為
在社會心理學中,**互惠原則(Reciprocity Rule)**指的是人們在受到他人幫助時,會傾向回報對方的行為。當這位女同學主動給您飲料,而您展示自己也有飲品,最後仍接受對方好意,便是一種非語言的互惠動作,維持人際關係中的平衡(Cialdini, 2009, p. 19)。
而另一位女同學遞出面紙的行為,則屬於「親社會行為(prosocial behavior)」,這是一種不求回報、促進他人福祉的利他舉動。這類行為往往受到同理心與社會情境的激發(Batson, 1991, p. 81)。
> 引用:
Cialdini, R. B. (2009). Influence: Science and Practice (5th ed.). Pearson Education.
Batson, C. D. (1991). The altruism question: Toward a social-psychological answer. Erlbaum.
二、孔孟思想:仁愛與人際和諧
孔子強調「仁者,愛人」(《論語‧顏淵》),此處「仁」可理解為一種主動關懷他人、促進和諧的行為。女同學的贈飲與遞面紙,便體現了仁愛精神。孟子進一步提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這種「惻隱」正是人見人難而起的同情與助人之心。
尤其是當對方堅持遞面紙、您誠懇接受後歸還,雙方展現的不僅是基本禮貌,而是孟子所說的「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孟子‧離婁上》),展現了人類之間情感交流的可貴。
> 引用:
《論語‧顏淵》:「仁者,愛人。」
《孟子‧告子上》:「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離婁上》:「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
三、王陽明思想:致良知與知行合一
從王陽明「致良知」的觀點出發,每個人本具「良知」,遇事自然會起善念並付諸實行,這正是「知行合一」的體現。女同學的舉動不是出於功利計算,而是內心良知的自然流露,符合《傳習錄》中提及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陽明,《傳習錄》,頁65)。
而您在接受時以「謝謝」回應、歸還面紙,展現出感恩與自律,正是王陽明所強調的「省察克治、自我主導」的實踐風範(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頁284)。
> 引用:
王陽明,《傳習錄》,中華書局,1983年,第65頁。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第284頁。
四、小說情節與敘事觀點
從小說角度看,這些片段皆具備完整的敘事三段式:「起──人物互動」、「承──突發事件(飲料掉地)」、「轉──旁人主動幫助」、「合──主角回應與情感交流」。其中蘊含的細節如「冰涼的飲料」「特大冰拿鐵」「遞面紙」「鮮奶茶掉地」皆為具象描寫,符合小說場景塑造的特點(王德威,《小說中國》,頁93)。
此外,這兩位女同學如同典型的配角角色,透過關鍵時刻的援助,推動主角(您)的情緒轉變與人際覺察,構成小說中「溫情小插曲」的結構,有如三島由紀夫小說中「人物突現──隱形的轉變力」(《金閣寺》,頁171)。
> 引用:
王德威,《小說中國:現代小說的歷史想像》,聯經出版,2003年,第93頁。
三島由紀夫,《金閣寺》,臺灣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171頁。
總結
今天簡鸞德所經歷的,不僅是課堂上的日常,更是一場人性、思想與文學融合的生命敘事。

國文作文不是背誦成語,不是套公式,而是學會用文字思考世界、
理解人心、說出自己。
而這樣的學習,需要引導,也需要用心教學。
✒️簡杰補習班|簡鸞德老師親授國文作文課
讓孩子在文學與思辨中,奠定深厚語文力!